首页 > 都市言情 > 末了归途(情书合集) > 玉汝于成(六)

玉汝于成(六)(1/2)

目录

姥姥姥爷节俭久了,几乎不用洗发水、洗面奶。若是来沁城短短几天,没带太多东西的我就会跑去大姨家。“洗不洗头发?晚上你姨父出去串门了我们洗,把炉火架得旺旺的,房子烧得热热的。”“那晚上我们一起洗吧。”跟大姨在一起,更多的时候感觉她像姐妹,她生性多情但不多愁善感,柔情但不脆弱,快乐但不胡来,勇敢而又果敢,能干且有担当。

吹干了头发,就准备睡了。大姨睡得慢,“我们家床好不好?”“好,很暖和。”“暖和当然好啊,明天早上想吃什么?我给你做。”“有什么做什么吧。”我其实是不好意思提出要求。“今天一桌子菜,我明天倒在一起熬成菜汤,酸溜溜的。”“嗯,挺好的,我姨父什么时候回来呀?”“门开着呢,他回来了和斌斌到那个房子睡。”

“你还不困吗?一天都做了那么多事儿了困不困?”“困了,快睡吧。”我呆呆望着窗外,一只路灯的光照进来,落在床上,静的光亮。我问,“你看窗外的灯,是不是像月亮挂在那儿?”“嗯……”大姨似是已经进入梦乡了。在睡前说着悄悄话,这样的时光简单而又美好。

第二天一大早,姨父就起来进了屋。拉下前床的窗帘,青的山,绿的水,一幅山水画便展现在眼前。姨父乐呵呵道:“亚茹,好看不好看?”“唉?你们什么时候弄的,好看。” “你大姨喜欢这样的窗帘。”“是这样哦,容我仔细看看。”大姨也有一颗公主心,喜欢粉红的、可爱的、美好的家居装饰。

大姨也有个极美的名字,龚玉玲。——“玉,石之美者,有五德,润泽以温,仁之方也。”“玲,玲玎,玉石相击的清脆声。”静如美玉,动比玲玎。

我似乎,也只拾得起这些记忆碎片了。

亲戚群里有三三两两的对话,姨父,“昨天去医院只和文文说了一句话,就办别的事了。晚上又赶回沁城给小玲加火,我怕她冷,怕她挨饿。”

一个没见过的阿姨给回的话,“我们都是一家人平时一起时间也很少,都是一家人以后常来常往,不管什么时候还是亲人最亲,人说打折的胳膊连着筋呢。”

除了独自回忆,我确是对如今惨淡的现实不敢评论半句话,关怀也好,安慰也罢,都显得太苍白太单薄。

直至寒假回家,我第一件事是去看望姨父。

在那个充满了一次又一次温馨欢乐的记忆的地方,我和妹妹静悄悄走过,一个又一个房间。到梳妆台旁,梦梦很熟络地开口,“我大姨以前最爱用这瓶洗发水,都舍不得让我用。我姨父给她买的,可香了。”我拿起洗发水,靠近了闻一闻,浓郁的花香一如往常。我们走过墙边,妹妹念念叨叨,“你看这个开关周边的装饰品,淡粉色的轻纱,大姨说她就最喜欢这些了。” “紫罗兰的窗帘也是她喜欢的。”梦梦看着窗帘,坐在窗边的沙发上。我从厨房里转一圈出来,厨房带花纹的玻璃门没往常那么清亮了,几个月没人打扫了,去年回来,大姨还叫着我用洗洁精水擦一擦,我倒是认真擦了很多遍。

我转过身坐在沙发上,就静静坐着,我时常也疑惑,大姨那欢脱的形象还在我记忆里,仿若她现在还正在厨房里忙碌着。可回过神来,厨房还是那个厨房,她确是再也不会在里面忙碌了。

回沁城,父亲开车载着我和姥爷,去大姨的坟地。花圈的木圈还新着,白雪落在隔壁滩上,不几日也硬如沙砾了,就残败的铺着,被北风吹得高低不平。只听得到寒风呼呼吹过的声音,偶尔也参杂着我和父亲“吱呀吱呀”的脚步声。天气冷,倒显得,是怎么看这里都陌生。一个总充满干劲儿的人,真在是在这里长眠了吗?这冷冰冰的石戈壁啊,方圆几里也没户人家,大姨生前最怕孤独,她怕是也不愿来。

“我们过年再来看你,别怕孤独。”爸说的话,宛如对着个活人,生前都是大姨不论忙,不论闲,经过我家是总进来转转。如今,我回来好些日子了,除了到家第一晚梦到大姨站在我床边很长时间,再是,盼不到她还没进门就高声呼和着来了。

烧完纸钱回来,姥爷一个人坐在车里已泣不成声,断断续续唱着雅歌,把头上的帽子攥得皱成一团。我静悄悄坐下,姥爷先前一直拒绝过来,说看到了伤心,可我们不熟悉路。“老岳父,看开些,你可得好好保重身体,小玲再活着也不希望看到你太难过。”爸倒是说了句中听的话。“老天啊,我宁愿把是我这把老骨头撞死!让我的小玲多活上几年。我的小玲还那么年轻!……那么年轻……”“生死的事谁都说不准。”

“要送走小玲的时候,棺材要盖上的时候,你妈就把头往棺材盖上磕,害怕她再也见不到女儿了。想不明白啊,一个人悄悄坐在板凳上就想去了,想着想着就流眼泪,这么大年纪了,我真害怕她这眼睛哭出个毛病。”“多劝着些,你们还有艳玲、尕丫、军娃子、龚行兵,我们以后都会多回来的,你们身体好,小玲在下面知道也开心,都看见的呢。”对姥爷的悲痛,我除了感同身受无法再多劝一句什么,因为没有赶得上葬礼,我心中有难以遣散的愧疚。

车快要行驶到大门口,姥爷抹着眼泪,逐渐冷静下来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