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知(2/2)
米博彦道:“我们分析事情有一个原则叫做‘不引入无关变量,不做思想的二级引申’。简单来说就是就事论事。杯子摔碎了是一个事,我什么都干不好的自我评价属于夸大式的二级引申。一个不受二级引申干扰的思维,它的注意力永远在事情本身该如何处理上面。杯子碎了,首先我们要想有没有可以补救的办法。如果杯子的破损程度已经难以修补,那么就要逐渐接受这个事实,想想自己当下还能做的事情是什么。
关注如何解决问题,而不要去关注问题本身。或者强行找出一个罪魁祸首来为这件事承担责任,那没有什么意义。如果你真的喜欢那个杯子,可以再去买一只回来。而且我们的思想引申出的夸大式推论往往是经不起逻辑推敲的。
我是干什么都不行的人。那么首先行的标准是什么,干的具体事情又包括些什么呢?没有具体标准根据的评价是歪曲的、不符合实际情况的。”
钟悦认真地听着米博彦的话,她打开自己的文件夹默默翻看,反思着纸上的那些评价的话到底是不是事实。
米博彦道:“我们来看你6月6日的事件记录。被诗社比赛退稿确实是件很打击人的事情,退稿的原因有很多,比如题材问题、文笔、长度等等,这些全部都属于相关变量,那么不相关的是什么?”
钟悦道:“运气。”
“对,是运气。”米博彦道:“因为它并不仅属于参加比赛这件事,可以说做任何的事情我们都能谈到运气。引入不相关变量会导致我们没有办法客观分析受挫的原因,也无法进行正确的归因。我没有运气和我比赛失利这两件事相互纠缠在一起,会让你无法从日常的事件当中获得本该拥有的经验教训。”
认知治疗认为,常常是患者对自己不准确的自我言语导致了歪曲想法的形成。若想要改变自身对话,治疗师需要关注患者夸大或者缩小的言语模式,并帮助他们运用新的自我对话代替旧的语言,产生新的自我对话,患者的想法和行为会更有适应性。
米博彦道:“我们可以这么说。参加诗社比赛的稿件被退我很伤心,我希望通过这件事能够分析出退稿的原因。如果我仅将它归结为运气不佳,那可能会将这件事变得有些棘手。”
将原本言语中的“总是、都、全部”这类绝对化的词语换成较温和折中的“可能、也许”等词,会渐渐纠正不良的自我认知,减少因自我苛责而产生的焦虑感。
“同理,平时若想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采用此种方法。改变使用的词语就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。生气的时候,说‘我有些不开心’就比说‘我要气死了’对情绪的刺激小许多。与他人争论不同观点时,说‘我不赞同你的看法’就比说‘你简直强词夺理’要更能控制沟通的场面。
就事论事还有一层引申含义叫做:对事不对人。我们应该见到过有的人是这样指责别人的--你竟然迟到了5分钟,你真是一个毫无责任心的人。”
钟悦点点头:“我妈妈就会这样说我。”
米博彦笑道:“所以你要意识到这种方式的缺陷。我不赞同你做过的某件事,但并不代表我要否定你整个人。事情是事情,你是你,这两个不同的事物最好不要混淆在一起。”
钟悦低头看到自己6月3日写出的句子,下意识出声改错:“也就是说,我做不出这两道数学题和我是不是还擅长数学是两件事?”
“是。”米博彦赞同:“事情不等于人。做不出题并不能说明你很差劲。这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,如果你愿意用逻辑去细细推敲,很快就会发现这种说辞当中暗含的思维漏洞。”
米博彦道:“我知道这样的自动性思维有的时候不是你能够控制的,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办法来逐步锻炼它,慢慢减低它对你的影响。”
钟悦道:“什么办法?”
米博彦道:“想一个终止信号。”
思维终止技术用来控制不良思维的进展,防止它一旦开始就像滚雪球一样停不下来。治疗师引导患者想一个停止信号,每当不良思维出现的时候,便给予一次终止警告,以此来结束不良思维的持续。
米博彦道:“它可以是你喜欢的铃声,一句甚至是一个词。只要你发现自己开始胡思乱想,就释放这种信号来阻止自己继续下去。”
钟悦:“那就用……Angle?”
米博彦:“可以。”
打印机再次启动,几张干净的表格从出纸口滑出来,米博彦将它们整齐装订成册,重新递到了钟悦手里。
钟悦:“又有作业?”
她低头看着手里的表格,表头四个端正的大字:四栏日记。
患者出现的新的思维或信念需要在不同情境下重复,也需要在不同的场合里实践才能够真正内化成下意识反应。四栏技术是三栏的扩展,前三栏与之前所要求填写的内容相同,分别为:触发症状的事件情境、不良情绪的类型强度、自动性思维,第四栏则要求列出纠正不良思维的模式的方法。
针对钟悦的情况,米博彦将此表做了微调,“这是下一周你要写的。和之前一样需要记录症状、感受和思维,但是在最后一栏我希望你重新编辑自我对话,写出经过自己修正的正思维。练习的时候别忘了用上你的‘Angle’。”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哇,爆了……